1月20日,安徽省住建厅公布《安徽省城市内涝治理工作指南》,为新的一年全省系统开展城市内涝防治提供科学指导,将进一步有效应对城市内涝灾害,全力保障百姓生命财产安全。
2025年基本形成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
安徽省地跨亚热带和暖温带季风气候,常年降水量在800-1800毫米,南北过渡的独特地理位置导致旱涝灾害频发,极端天气对城市基础设施提出了严峻挑战。指南提出,2023年全面系统开展城市排涝设施的摸排,建立完善城市易涝点、地下空间信息台账等,优化内涝治理系统化方案。
到2025年,基本形成“源头减排、管网排放、蓄排并举、超标应急”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,内涝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;有效应对城市内涝防治标准内的降雨,在超出城市内涝防治标准的降雨条件下,城市生命线工程等重要市政基础设施功能不丧失,基本保障城市安全运行。
全省将进行城市内涝分级评价
城市内涝的原因,主要有外洪顶托或入侵、排涝设施建设标准偏低、蓝绿空间被侵占、管理维护不到位和应急处置能力不足等。根据指南,安徽将立足“高水高排、低水低排”,整体提升城市内涝治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。
进行城市内涝分级评价,根据积水深度、积水时间和区域重要程度等因素,一般可分级评价为高风险区、中风险区和低风险区3个等级。比如,中心城区重要地区、中心城区、非中心城区的积水深度超过50cm,地面积水流速超过2m/s地区的积水深度超过25cm,或住宅小区底层住户进水,工商业建筑物的一楼进水,评级为城市内涝高风险区。
“九排治涝”重视保护自然调蓄空间
新指南要求,各地实施“减排、畅排、蓄排、强排、控排”的工程措施和“预排、联排、保排”的非工程措施,加快形成“九排治涝”体系,为全省城市内涝治理提供指导。
今后,全省将加大排水管网建设力度,逐步消除管网空白区;改造内涝点关联的不达标管网和混错接雨污水管网,修复破损和功能失效的排水管网;改造雨水收水口等设施,因地制宜建设超标准通道,有效应对超标降雨。
此外,更加重视加强自然调蓄空间的保护,在规划中保留必要的城市低洼地、坑塘、水系、湿地等调蓄空间,定期进行清淤、疏浚。因地制宜修复因历史原因封盖、侵占的河湖、水库、沟塘、蓄滞空间及排涝通道等建筑物、构筑物,恢复自然生态调蓄空间。
来源:网络,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仅供学习交流之用,不做商业用途,如文中的内容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等存在第三方的在先知识产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。